初夏的风吹拂着泰汶大地,铺陈出“山水相依、产村相融”的壮美长卷。东平湖畔,白墙黛瓦的民居倒映碧波;碧波环抱中,移民产业园内瓜果飘香;青山掩映下,研学团队走进陆房红色教育基地缅怀历史、铭记初心……这一幕幕动人场景,正是泰安市创新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生动注脚。
突出整体规划,打造移民“片区”样板
作为全省第 一移民大市,泰安市承载着33.5万水库移民的安居梦、致富梦。近年来,该市以“特色移民后扶项目示范片区”建设为主线,累计整合资金5.7亿元投入“三大工程”建设,倾力打造七大美丽家园示范片区、移民赋能产业集群、移民暖心惠民工程,形成“一县一品”发展格局,探索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移民发展新路径。
“我们打破就村抓村的传统思维,按照区域相连、人文相近、产业相融的原则,在前期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分别打造泰山区‘青山绿水美丽山村’和‘汶水河滩研学旅游’、岱岳区‘湖光山色美黄前’、新泰市‘水墨乡村美丽家园’、肥城市‘红色文化引 领研学旅游’、宁阳县‘典型示范美好村居’、东平县‘环境提升幸福移民’等七大示范片区。”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李强表示,通过示范引 领、梯次创建,形成“打造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辐射效应,目前泰安市已建成省级美丽移民村149个,整体推动移民项目上规模、创特色、提效益。
突出群众增收,打造移民“产业”样板
在泰山区汶水河滩研学旅游片区,沿河原本零散的5个移民村落,通过一条条绿道串联起“共富空间”。在新建的名贵植物科普研学示范基地,泰山区邱家店镇渐汶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增涛介绍道,“过去守着汶河美景,但没有发展门路,现在好了,片区统一规划后,我们村也有产业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这种“片区统筹”发展模式,依托汶河上游自然景观优势,以点带面,整合资源,抱团发展,连片打造特色移民村集群,实现移民资金使用效益至大化,将“一村富”延伸为“整片兴”。
“既要面子靓,更要里子实”,岱岳区“湖光山色美黄前”片区创新“环境改善-旅游增收-反哺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岱岳区黄前镇黄前村村民赵大叔给记者算账,“村里收拾得敞亮了,来旅游的人也多了,我家民宿收入也比往年多了近三成,村里打算把旅游赚的钱再投回去,这么干下去,咱们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产业赋能成为移民增收的关键引擎。走进宁阳县东庄镇南山阴村的煎饼加工产业园,随着生产车间内全自动煎饼机高速运转,谷物的香气四处飘散开来,工人们紧张有序的赶订单、赶生产,一批批品质上乘、制作精美的煎饼正“整装待发”,即将被运往全国各大商超。正在煎饼车间忙碌的移民李大姐笑着说,“现在园区务工有工资,年底还有分红,不用出远门就能就业。”
据了解,泰安市以“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渠道、人有就业岗位”为目标,紧盯市场需求,选准项目、优化布局,精 准嫁接本地造纸、蔬菜、林果、钢铁、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累计整合资金2.42亿元,为移民村量身打造纸巾分割、恒温冷库、设施农业、煎饼加工、生态渔业等特色移民产业项目28个,带动1800个移民群众附近就业。移民产业项目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引擎”和“硬支撑”。
突出综合治理,打造移民“宜居”样板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泰安市通过实施“移民暖心惠民工程”,聚焦“小而美”民生实事,集中攻坚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升,精 准解决移民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以来,累计投资1.84亿元,大力实施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绿化、乡村净化、家园美化“五化”惠民工程,结合农村供水保障攻坚行动,投资5000万元全 面解决47个移民村饮水安全问题。“以前吃水靠肩挑,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生活方便多了。”新泰市青云街道黄山沟村移民张大爷感慨道。
“我们要让每分移民资金都成为撬动发展的支点,真正实现‘搬迁移居家园’向‘美丽幸福家园’的跨越升级。”泰安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冠祥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移民资金+”模式,撬动激活各级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融入移民片区建设,拓宽后扶方式,升级产业布局,加快培育移民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增进移民福祉,为全省移民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泰安”力量。
傍晚时分,在新泰市金斗水库上游的大驻马村,移民文化广场响起欢快的锣鼓声,村民自发组织的秧歌队正在排练,舞步间尽显乡村生活的蓬勃朝气。舞动的红绸与青山碧水相映成趣,奏响新时代库区移民的幸福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