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与供需矛盾突出的严峻形势,作为泰安市首批水权交易改革先行区试点县和山东省水权收储再配置试点地区,肥城市以用水权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开展水权交易,建成全省首 家“水银行”,破解缺水难题,创新水权交易“零存整取”新模式,激活水权交易市场,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水动力”。“水银行”经验做法入选水利部典型案例和山东省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参考案例。
协同发力,构建多方联动机制。一是明确“水银行”概念。在政府主导下,借鉴商业银行“存贷”经营模式开展水指标市场化交易,利用经济杠杆,合理调配水源。通过“水银行”,政府收储结(节)余水指标存于水银行,需水户从水银行购置水指标,满足用水需求。二是形成工作合力。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国企参与、平台运作”的工作格局。出台《肥城市用水权收储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夯实水权交易的制度根基。政府授权市属国有企业负责具体运营;市水资源保护中心组织实施;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供平台服务,借力国企和平台优势,为市场主体提供了交易便利。
创新模式,激活水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化零为整”夯实存储基础。分步确权、分类收储,科学核定许可水量完成初始分配,精 准下达年度用水计划,通过无偿收储结余水指标和有偿收储用水单位节余水指标,形成收储台账,跨领域整合形成全市水资源指标库。另一方面,“零存整取”畅通出借流程。通过“分散存入—规模整合—市场经营”流程,将零散水权转为可交易指标,经公共资源平台出借。通过提交申请、审批反馈、发布公告、竞价购买、签订协议、备案登记等流程,实现水资源优化再配置。
严把“四关”,确保交易规范可持续。一是严把市场准入关。确认水权交易主体资格,对用水权使用跟踪监管,确保购入的水权应基于自身使用需求,防止水权过分集中到少数用水户手中,保障水权正常流动。二是严把平台交易关。按照交易规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数据规范统一的“三统一”原则,规范水权交易流程,确保交易过程公平、公正、公开。三是严把交易价格关。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全市水权交易指导价格体系,确保水权交易稳定可持续。四是严把收益使用关。“水银行”交易收益在扣除成本和税费后,主要用于本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节水奖励等水利事业发展,确保改革红利用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再投资”。
“水银行”自运行以来,成效显著。从经济效益看,水资源生态价值得到有效释放,实现了企业增产、财政增收、节水收益的共赢。自2024年12月完成首宗水权收储交易以来,累计完成交易23宗、交易水量530.78万m³,实现税收587.44万元。从社会效益看,成功破解了企业用水难题,通过规范透明的交易流程,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企业节水内生动力,让市场主体从“向政府要水”主动转向“向市场买水”。从生态效益看,在不增加许可总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地下水开采,提升了水指标利用效率,推动水资源利用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下一步,肥城市将继续深化水权收储及再配置运作机制,健全水权交易市场体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水权交易合作与交流,拓展水权交易范围,推进取水权有偿获得模式,着力打造水资源高效配置与集约节约利用的先行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