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秉承“政策精 准扶持、产业项目振兴、持续服务发展”理念,聚焦乡村振兴赋能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入推进水库移民安置扶持、移民项目建设与后续使用维护等工作,持续改善移民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浓墨谱绘水库移民赋能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是精心规划安置工程,绘就移民家园新图景。做细方案编制,搭建移民安居桥梁。项目工作专班深入镇、村与移民干部群众开展座谈、交流,调研移民村实际情况,充分听取移民村广大村民意见建议,精 准掌握地形地貌、人口分布、配套建设等基本信息,综合考量村民生活环境、交通、灌溉、美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布局,围绕住房选址、集约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村民关心关注问题,科学合理编制移民安置方案,确保安居工程切实回馈民生关切。做实避险解困,提升居住幸福指数。泗水县采取中央扶持、省级统筹、县级配套、土地挂钩、集体自筹相结合等方式,共筹集资金9.7亿元,顺利实施三批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共覆盖全县4个镇街、13个行政村,完成3385户、11127人搬迁安置,其中帮扶移民人口9317人。项目实施后,移民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22.6平方米提升至38平方米,饮水、供电、供气、排水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倍增。做精创新驱动,挖掘农业发展潜力。2008年以来,泗水县近百余村实施移民工程,其中济河街道龙湾套社区、泉林镇泉福新城社区、圣水峪小城子社区、华村镇南北华社区等10个移民安置小区采用政府统建模式,有关部门单位全程跟进项目建设、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安全同步推进。在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旧村土地复垦,探索“土地整治+产业导入”模式,2006年以来共腾出1957亩土地,13个移民村人均增加耕地0.18亩,农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得到了拓展。
二是精 准落实扶持政策,激发移民产业新动能。健全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根基。在广泛听取移民村村委和广大村民意见建议基础上,泗水县站在水利移民事业高质量发展、移民村产业永续发展的高度,精细筹划建设方案,聚焦移民村美化亮化建设和后期发展动能同步提升,全 面推进道路交通、饮水安全、农业灌溉、拦蓄工程等项目建设,通过改善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产业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明晰产权收益,确保民生福祉。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积极整合移民村资金,分类打造多元化产业、稳定收益项目,所有项目产权及收益均归移民村所有,产业经济发展和移民收入实现同步增长。2020年至2022年,该县水利移民项目先后在圣水峪镇、华村镇、济河街道和泉林镇共计整合69个移民村3880万元移民资金,分别建设2座高标准规模化温室大棚、2座高标准粮食储备库、1.2MWp光伏发电、路克机械机床、山东禹轮机械农林车轮生产线设备采购等项目,年收益可达220万元以上。创新扶持模式,力促强村富民。为确保移民后期扶持可持续发展,泗水县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推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从“输血式供给”向“造血式扶持”转变,总计投资5108万余元先后实施冷暖日光温室大棚、标准化粮食储备库、光伏发电等16个产业扶持项目。同时,通过项目资金分红和就近务工,92个移民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至7.5万元不等,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06年的2680元增加6倍以上,2006年至2024年直补资金截止累计发放2.09亿元。
三是精细挖掘资源潜能,开辟乡村振兴新通道。开展技能培训,增强群众致富本领。紧密结合库区农业结构和移民村实际需求,邀请专家团队面对面授课、手把手教学,采用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方式,先后投入237万元举办14期技能培训班,涵盖林果技术管理、特色农作物种植、电焊工技能、财务管理、计算机应用等20余项技能,培训移民村干部和致富带 头人1500余人次,为移民村创业致富储备了充足的技术人才。深化后续帮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泗水县将促进移民就业增收作为核心任务,把移民项目落脚点放在脱贫攻坚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上,动态建立后续帮扶台账,通过定期走访及时了解就业和生活情况,准确掌握具体需求,靠上提供个性化服务,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强化跟踪回访,提升群众满意指数。为确保项目实施后在生产运营上见效益、群众口碑上有好评,泗水县探索建立跟踪回访“直通车”机制,通过实地查看、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明需求、出点子、促提升。对检查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梳理,及时跟进整改措施。2024年底,先后赴20个移民村开展民情走访,分发调查问卷400份,好评率达100%,移民工作为群众奏响了“挪穷窝、换新貌、就新业、拔穷根”的好曲子。
郑丙欣 苏 峰
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美丽移民村项目
泗水县济河街道沙胡同村美丽移民村项目
泗水县圣暖日光温室移民产业项目
泗水县华村镇移民产业项目-标准化粮食储备库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