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关键在打通服务基层“至后一公里”。面对2025年县域543个农业取水许可证集中到期的挑战及传统审批效率低、成本高的痛点,沂源县统筹水利、行政审批、农业农村等部门,创新推行取水许可延续“区域办”模式。通过重塑组织架构、再造业务流程、创新服务机制,变“村自为战”为“镇域集成”,构建高效集约服务新机制,实现审批材料精简32%、办事成本降低50%、办结时长压缩60%、群众满意率达100%,形成可复制的“沂源经验”。
一、聚力系统协同,构建联动服务新机制
(一)统筹谋划定方向。县水利局、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县农业农村局成立工作专班,锚定“集成高效、便民规范”目标,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精细划分解12项关键改革任务节点,明确责任单位与完成时限。实施“周调度跟踪、月通报晾晒、季评估问效”的闭环推进机制,形成“县级统揽—部门联动—镇街主责”攻坚体系。
(二)力量下沉强根基。抽调水利、行政审批、农业农村等部门20余名业务骨干,组建专业化联合指导组,推行“一镇一策”精 准帮扶。选取悦庄镇辽军埠村、南鲁山镇璞邱村、大张庄镇南村等11个行政村作为改革“试验田”,现场示范政策解读、材料填报、系统操作全流程。编制标准化指南及模板15套,组织专题培训13场、培训基层骨干300余名。
(三)数据共享精 准支撑。建立跨部门用水信息实时共享机制,水利部门依据城乡规模化供水覆盖进展,精 准核减326个覆盖村生活用水指标;综合运用遥感测绘、农田确权数据,核定有效灌溉面积50余万亩、高标准农田10余万亩等要素,科学测算并动态调整农业灌溉生活用水量,形成覆盖全县543个申请主体的可靠水量数据库。
二、重塑审批流程,打造集约高效新模式
(一)区域集成优受理。构建“线上平台+线下专窗”双轨通道,设立“区域办”综合专窗,统一受理标准。镇街服务点集中归集辖区内所有农业取水许可申请,完成初审后建立电子档案,批量推送至县级平台。将“群众分散跑多次”转变为“镇街一次集中办、数据线上高效传”,实现材料流转环节缩减70%,大幅提升前端受理效率。
(二)集中审核严质效。组建10人专业复核团队,对镇街批量提交的申请,实行100%电子数据交叉比对核验,按30%比例进行现场或溯源抽查,重点核查取水口定位、水量核定逻辑、权属证明等关键内容。建立“双人复核、组长终审”内控机制,双重把关保障审批结果精 准可靠,确保审批结果精 准可靠。
(三)统一出件方便群众。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生成电子证照并同步反馈至镇街,由镇街便民中心统一打印、加盖电子章,通过集中发放或邮寄方式送达申请人,实现“家门口领证”。通过整合优化末端环节4个,将群众等待时间压缩60%以上,彻底打破“审核在县级、领证跑县城”的传统模式,显著提升群众办事体验。
三、深化模式创新,夯实长效便民新基础
(一)标准引 领促规范。发布“区域办”服务规范,聚焦农业取水许可审批全流程,精简合并非必要材料7项,精简率达32%。明确申请表填写规范、佐证材料要求、水量核定标准等12项细则,大限度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推动全县服务标准统一化、流程公开化、运行规范化。建立清晰可依的标准体系,筑牢审批公平公正根基。
(二)镇街代办减负担。全 面推行“镇街全程免费代办”机制,申请人只需提供权属信息、取水口坐标等核心要件,其余流程全由镇街专职代办员“一对一”负责,包括填报指导、材料整理、系统录入、进度跟踪等,有效避免群众因材料不规范导致的反复补正,使基层办事直接成本降低超50%,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三)智慧赋能强驱动。整合县级政务平台资源,打造农业取水许可“全流程线上办”服务体系,实现申请在线填写、材料在线上传、进度在线查询、证照在线领取。打通水利业务系统与空间地理信息平台接口,逐步实现取水口自动校验、水量模型辅助计算、电子证照“秒批”等智能化功能,目前全流程电子化率已达96%。
张广云 、左进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