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筑牢水安全保障体系,强化水安全监管。完善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构建“治、用、保”全链条流域治理体系,统筹外源管控与内源治理。开展全区水环境现状评估调查,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强化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全过程管理。研究确定地下水管控指标,实行地下水用水总量和水位双控,推动实现地下水位回升,将生态流量监测纳入水资源监控体系,建立重要河湖生态流量和监测预警机制。
(二)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健全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切实制定年度用水控制目标,实行计划用水。落实工业生产总值用水量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供水管网漏损率等管控指标。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在规划和建设项目前期中突出节水的优先地位。创新水权交易措施,用好财税杠杆,实施水价综合改革,倒逼提升节水效果。加大对节水方面真抓实干、将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成效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范围。
(三)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现代水网建设。加快现代水网建设研究论证工作,统筹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战略性重大水利项目,配合做好引黄入泰等相关工作。针对性破解工程性缺水瓶颈,统筹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资源,***优化水资源调配体系。完善区内水网,加强局域水系连通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打通水系脉络,联合调度保障供水安全。
(四)加强雨洪资源调蓄,增强非常规水源利用。提高水库运行综合效益,实施清淤增容工程。配合完善《大汶河生态流量试点控制方案》,保障大汶河生态流量,恢复大汶河下游的水动力过程。充分利用已建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做好尾水深度净化工作,支持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再生水利用系统,推广循环用水和多级串联用水等***技术,推进中水深度处理积极谋划再生水循环利用,确保城区和工业园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左右。
(五)推进深度节水控水,推动农业节水变革。以优势农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为重点,建设从水源、输水、配水、灌水全过程的高效节水工程。推行农业灌溉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农业用水***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积极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等工程建设,完善灌排工程体系,实施大中型养殖场节水改造,推广普及节水型养殖方式。
(六)提高工业节水成效,提升城市节水水平。严格产业用水政策,细化工业用水定额,适度提高高耗水行业节水标准。推广高效冷却、洗涤、循环用水、废污水再生利用等***节水工艺,提升工业企业废水回收利用水平,支持企业加大用水计量和节水改造力度,采取节水措施,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城市景观绿化、环卫清洁、建筑施工等原则上应使用再生水。以学校、医院、景区、体育场馆等为重点,开展节水改造,普及节水器具。
徐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