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岱岳区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以“五张网”为抓手,系统推进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织密协同“指挥网”,构建责任落实新格局。建立“1+3+N”责任体系,以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为中枢,健全区、镇、村三级责任链条,调整细化319名水库“三个责任人”职责。开展防汛抗旱技能培训,将防溺水检查与日常防汛检查、业务督导检查等充分结合,重点监控危险水域安全动态。针对55个山洪灾害危险村,建立“四维一体”包保机制(指挥调度—实时监测—精 准预警—及时转移),实现责任闭环管理。
二、织密风险“防护网”,打造隐患治理新样板。自3月份起,构建省、市、区、镇“四级联动”排查机制,开展河湖“清障治乱”行动、水利工程防汛安全隐患排查、防汛防台风和水旱灾害防御汛前检查等多轮次督导检查。创新实施“三查三改”工作法,查责任落实、查履行能力、查工程隐患,立查立改、限期整改、挂牌督改。累计发现并整改问题13个,整改率达100%。
三、织密防汛“保障网”,筑牢应急保障新防线。构建“三位一体”防控体系,人防方面,组建110人的专业抢险队和70人的专家智库;技防方面,优化提升智慧防汛平台,在重点水库和河流布设105处视频监测点,实现重点水域全覆盖;物防方面,创新“政府储备+企业代储”模式,与3家具备一级防汛抢险技术支撑的公司和3家具有专业防御专家队伍的公司合作,将技术装备组与专家组纳入区水旱灾害防御体系统一调度。目前,多元储备编织袋7.8万条、土工布5.1万平方米、土工膜1万平方米、卫星电话49部、发电机4台等物资,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调得快、用得上”。其中,小安门等3座水库通过省级标准化仓库复核,其他仓库正加快创建。
四、织密基层“安全 网”,提升应急处置新效能。建立区、镇、村“三级响应”机制,组织全区水库完成防洪抢险、大坝安全管理、水库调度等应急预案修订。组织开展“防汛练兵”活动,完成4座中型水库实战演练和55个山洪灾害危险村山洪灾害防御演练。编制《水库安全度汛指南》《山洪灾害防御手册》等,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升公众的防汛意识和自救能力。建立泄水调度应急响应机制,成功落实大河水库调度、大汶河拦河闸坝调度两次调度指令。
五、织密预警"响应网",构建智慧防控新体系。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加强与水文、气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密切监视雨水工情发展态势,整合153处监测站点数据,运用5G、大数据等技术构建预警模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精 准发布洪水预警,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有力支持。汛期实行领 导带班+技术值班“双值班”制度,创新“叫应”机制,确保24小时及时响应,一旦发现险情,立即组织群众转移避险,确保“不死一人、不垮一库”。
下一步,岱岳区将着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平急结合”防控体系,深化智慧预警技术应用创新,全 面提升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水平,全力创建具有示范意义的“岱岳样板”,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构筑坚实的水利屏障。
王寅、刘晓琼、牟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