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指引下,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作为重要产业承载区,直面水资源短缺的核心约束,将水资源管理提升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面对工业密集与生态敏感的双重挑战,开发区以“四水四定”为铁律,以创新突破为引擎,将再生水利用作为破解水资源瓶颈、驱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突破口,在2024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节水答卷,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工业园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东营港样本”。
战略引 领,顶层设计擘画再生水发展蓝图。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深谙“节水优先”是高质量发展的命脉所系,将再生水定位为保障水安全、优化水结构的战略资源。这深刻契合了国家《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和山东省《“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要求,即到2025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需达到50%以上,并将再生水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水源纳入统一配置管理。一是刚性约束,规划先行。科学编制《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东营港化工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等顶层文件,明确将再生水利用率和替代率作为核心指标,纳入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为再生水大规模应用铺设制度轨道。二是目标导向,精 准管控。依托山东省节约用水管理系统,对全区64家重点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动态监管,将再生水利用潜力评估与替代目标嵌入企业用水计划。2024年度用水总量严格控制在5270万立方米红线内的硬约束下,再生水成为企业满足生产需求、实现效率跃升的必由之路。三是双轮驱动,构建体系。前瞻性布局“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的非常规水源双支柱体系。在建成国内领 先的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开创“向海要水”新纪元的同时,总投资2亿元、设计产能2万吨/日的高品质再生水项目同时开工建设,该项目以康达环保水务有限公司尾水为原水,每年可转化660万吨再生水为工业用水,相当于为港区新增一座中型水库的年供水量,标志着开发区水资源供给正式迈入多元化、可持续的新阶段。
技术赋能,构建高品质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开发区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打造覆盖收集、处理、回用全链条的高标准再生水资源化体系。一是基础建设,夯实根基。2024年全 面启动的规模化再生水厂是体系核心。该项目采用国际先 进的“预处理+高效沉淀+砂滤+双膜法(超滤+三级反渗透)+电除盐(EDI)+消毒”全流程深度处理工艺,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到《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备水汽质量》(GB/T 12145-2016)中锅炉补给水标准—电导率≤0.2μS/cm,为港区内亚通石化、天弘化学等重点石化企业的中温中压锅炉补给水、闭式冷却水循环系统等核心生产环节提供“第二水源”。项目采用双回路电源设计、备用水源切换系统及全流程智能监控平台,实现99.9%的年运行保障率。即使遭遇突发状况,也能通过自动调节和备用机制确保水质水量稳定,为石化、新材料等连续性生产行业提供“韧性供水”关键保障,避免单次停机数百万元的损失。其2025年建成投产,将成为撬动区域水资源结构优化的关键支点。二是企业攻坚,点面开花。企业层面积极实践厂内再生水循环与回用技术创新,形成多点突破。亚通石化有限公司打造“厂内小循环”典范。其升级的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在夏季高达3400m³/h的雨水回收净化能力,年可收集利用雨水40万吨,自主研发的电除垢技术应用于循环水系统,实现连续8年零排污,年节水10万吨,堪称闭路循环标 杆;海科瑞林化工有限公司大力实施凝结水回收改造与中水回用项目,2024年回收利用高品质凝结水及再生水达46万吨,显著降低生产水耗和排污负荷;东营联合石化有限责任公司通过优化PTA精制工艺,实现RO反渗透浓水的有效再利用,年节约新水约2万吨,体现精细化节水管理成效。三是管网联通,血脉畅通。配套推进再生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如同“血管”将再生水厂与工业聚集区、潜在用户紧密连接。2024年底启动的供水管线工程,在保障居民与企业基础供水的同时,也为未来再生水的规模化输送与替代应用预留了空间,打通资源化“至后一公里”。
机制创新,激活再生水资源市场配置活力。开发区锐意改革,突破制度藩篱,构建有利于再生水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机制。水权改革,盘活存量创新开展水权置换实践,成功实现1000万立方米黄河水指标跨流域置换为长江水指标。这一创举不仅优化了区域水资源配置结构,更为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腾挪出宝贵的用水空间和发展权,彰显“节水就是开源”的深刻内涵。结合省级节水型企业创建(目前全区已有42家获评),制定更严格的再生水利用鼓励政策和接入使用标准。对积极使用再生水替代新水的企业在用水计划、排污指标、技改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形成“节水者受益”的明确导向,驱动“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加速扩散。
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再生水利用实践深刻揭示,在生态约束趋紧的今天,将再生水上升为“第二水源”战略地位,是工业密集区域破解水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将水资源作为至大的刚性约束,以创新胆识向科技要水、向机制要水、向循环要水,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行稳致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强劲的“水动能”。